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的制备(一)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的制备(一)

MoDC制备方法简图

背景

DC是“Dendritic Cells”的缩写,中文全称为“树突状细胞”,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DC 是由 2011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加拿大籍科学家 Ralph M. Steinman 于1973 年发现的,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 。已证实,DC 是唯一能够显著刺激初始 T 细胞(Naïve T cells)增殖的APC,而其它种类的APC ( 如单核巨噬细胞,B 细胞等) 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的 T 细胞,因此 DC 是机体适应性 T 细胞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肿瘤免疫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DC 培养原理

因为DC需从其它种类细胞诱导分化而来,且可分为不同的成熟阶段,所以通常分为2个步骤进行培养:

Step 1:从DC的祖细胞(如单核细胞) 诱导分化为未成熟DC(immature DC, iDC) ;

Step 2:从iDC诱导分化为成熟DC(mature DC, mDC) 。

Step 1:

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是一种造血生长因子, 在体外可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集落的形成,并具有促进早期红巨核细胞、嗜酸性祖细胞增殖和发育的功能。GM-CSF是最早被鉴定出对DC培养有作用的细胞因子之一。

GM-CSF在DC培养中的功能是促进单核细胞向大巨噬样细胞分化, 细胞表面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得以提高, 从而增强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此外, GM-CSF也有助于DC的存活。

IL-4(白细胞介素-4)

IL-4在由单核细胞诱导成DC的过程中可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生长,从而引导单核细胞向DC方向分化。若培养体系中不加IL-4,单核细胞将分化为巨噬细胞。同时、IL-4还有降低细胞表面表达CD14分子的能力。CD14表达水平的降低是单核细胞分化为DC的重要标志。

GM-CSF和IL-4共同作用可使单核细胞定向分化为未成熟DC, 此时的DC具有较强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 但抗原递呈能力很弱。细胞表面中度表达MHC I类、Ⅱ类分子和B7家族分子(CD80,CD86等),但不表达或低表达CD14。

Step 2:

TNF-a/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

TNF-a, IL-1β和IL-6均为促炎症因子, 在感染局部和肿瘤部位被诱导产生。体外研究表明,这3种细胞因子均可下调未成熟DC的巨胞饮作用和表面Fc受体的表达,使细胞内MHCⅡ类分子区室(class II compartment) 消失, 但能够上调细胞表面MHC I类、Ⅱ类分子和B7家族分子(CD80,CD86等)的表达,使未成熟DC分化为成熟DC,此时DC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明显减弱,而抗原递呈能力显著增强,可极强地激活T细胞。

TNF-o/IL-1β/IL-6三因子组合可在无牛血清培养条件下诱导DC的完全成熟, 从而制备出可以应用于临床的DC。

·PGE 2(prostaglandin E 2, 前列腺素E 2)

PGE 2也是炎性介质, 可由TNF-a, IL-1和LPS(脂多糖) 等炎症信号诱导产生。在TNF-a/IL-1B/IL-6成熟诱导组合中添加PGE 2, 可进一步提高DC的产量、成熟度、迁移能力和免疫激活能力。

这里尤为重要的是DC迁移能力的提高。因为TNF-0/IL-1B/IL-6诱导成熟的DC迁移能力较弱, 不能很好地到达淋巴结而激活T细胞。而添加PGE 2后诱导成熟的DC因表面趋化因子受体的高表达,更容易迁移至淋巴结,从而引起机体对抗肿瘤的免疫反应。

因此, TNF-α/IL-1β/IL-6/PGE 2组合(见下表) 广泛应用于临床, 并被认为是制备成熟DC的“金标准”。

组份 工作浓度
TNF-α 10ng/ml
IL-1β 10ng/ml
IL-6 1000U/ml
PGE 2 1ug/ml

注意事项

1.DC的来源

DC有多种来源, 包括外周血单核细胞(Monocyte) 、脐带血CD 34*细胞、骨髓和胎肝等,但因外周血单核细胞最容易获取、数量也最多,所以临床上被广泛用作DC的来源细胞。


2.DC的成熟度:

我们知道, DC有未成熟和成熟两种状态, 即iDC和mDC, DC的抗原递呈能力 与其成熟状态密切相关。

iDC的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较强, 但抗原递呈能力很弱。在体外培养时, iDC去除细胞因子(即GM-CSF和IL-4) 后, 会逆转为巨噬细胞。且即使在细胞因子的维持下, 未成熟DC的功能也不是激活T细胞,而是抑制T细胞的增殖。

mDC则正好相反, 其抗原摄取和加工能力很弱, 但具有很强的抗原递呈能力。因而可以激活T细胞,引起免疫反应。而且DC成熟后即使在培养体系中去除细胞因子,仍能保持DC的状态和功能,不会发生逆转。

因此可以看出,DC必须完全成熟后才能用于免疫治疗。

3.DC的无牛血清培养:

DC最初都是在含有小牛血清(Fetal Calf Serum, FCS) 的培养体系中获得的, 但我们知道, 如果想将DC应用于临床治疗, 则不能使用FCS。然而如果不用FCS,DC则无法培养成功。

科学家最先想到的是用10%的人自体血浆来替代10%的FCS, 但实验结果表明, 人单核细胞在含10%人自体血浆的培养液中培养, 用GM-CSF和IL-4诱导7天后, 大多数单核细胞仍贴壁, 半悬浮的iDC数量非常少。后来经过不断摸索发现, 在无血清培养基中添加1%人自体血清对于从单核细胞诱导成为iDC效果最好。

更为困难的步骤是如何在无牛血清培养体系中将iDC诱导成为mDC。

TNFα-和IL-1β在含牛血清培养体系中均是很好的DC成熟诱导剂, 而在无牛血清培养体系中, 两者均无效或效果微弱。即在无牛血清培养体系中, TNF-Q和IL-1β不能将iDC诱导成为mDC, 或仅能诱导一小部分iDC成为mDC。

后来的研究表明, 用单核细胞条件培养基(Monocyte-conditioned medium, MCM) ,即单核细胞在包被有免疫球蛋白的细菌平皿上无牛血清培养24小时后得到的培养上清,可在无牛血清培养体系中诱导DC的完全成熟。因此认为, 1%人自体血浆+MCM可能成为临床上获得成熟DC的标准方法。

但每次制备的MCM的一致性很难保证, 导致每批MCM必须经过测试后才能确定最适用量, 这给临床应用带来阻力和不稳定性。所以, 人们一直想寻找到能够替代MCM的化学成分明确的成熟诱导组合。

1997年, 德国美因茨大学(Mainz University) 的Jon ule it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他们发现TNF-Q, IL-1β和IL-6三种细胞因子的组合可完全替代MCM, 在无牛血清培养体系中能够将iDC诱导成完全成熟的DC。


4.PGE 2与DC:

德国美因茨大学的Jon ule it在证明TNF-α, IL-1β和IL-6三种促炎症因子的组合可完全替代MCM, 在无牛血清培养体系中能够将iDC完全诱导成熟的同时, 也发现另一种炎症介质, 即PGE 2可进一步提高DC的产量、成熟度、迁移能力和免疫激活能力。也就是说在TNF-u, IL-1β和IL-6之外添加PGE 2可获得更为成熟和高效的DC, 这样会提高临床上DC的治疗效果。

PGE 2常被加入DC成熟诱导组合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可提高成熟DC的迁移能力,这样可使DC更容易到达淋巴结,从而引起免疫反应、治疗肿瘤但我们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PGE 2不能添加到DC诱导分化的Step 1中, 如加入, DC的分化将会被抑制。

2) 我们知道, 能诱导机体产生Thl反应的DC(很多文献中称为DC 1) 有助于多种肿瘤,如黑色瘤和恶性胶质瘤等的治疗。

实验研究表明, 在成熟诱导因子(TNF-α/IL-1β) 中加入PGE 2倾向于将iDC诱导成为成熟的DC 2, 而非DCI, 该DC会诱导产生Th 2反应。所以很多人试图寻找能够诱导DC 1的最佳成熟诱导组合, 如TNF-α/IL-1β/IFN-0/IFN-y/poly-I:C,TNF-α/IL-1B/IFN-y/PGE 2(低浓度) /R 848(TLR 7/8激动剂) 和IFN-y/LPS序贯组合等,但这些新组合都未得到临床上的充分验证,也就没有真正用于临床级别DC的制备。

3) 其实, 各家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比如, TNF-0/IL-1B/IL-6/PGE 2组合的创立者–德国美因茨大学的Jon ule it在研究时就发现, 添加PGE 2诱导成熟的DC在刺激T细胞时可显著提高其分泌的IFN-y产量, 而对IL-4和IL-10的分泌无影响,提示添加PGE 2诱导成熟的DC具有诱导Thl反应的倾向。

总之,培养体系中是否加入小牛血清,以及所使用的无血清培养基种类不同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导致添加PGE 2诱导成熟的DC在性质上的差异, 因此临床上制备DC时最好能够做充分的前期研究,然后确定用于治疗某种肿瘤最好的制备方法。

更多详细信息或相关产品,请联系Peproteh中国代理–上海金畔生物

天然免疫学热点领域科研抗体(AbD Serotec®)—树突状细胞标志物抗体

天然免疫学热点领域科研抗体(AbD Serotec®)—树突状细胞标志物抗体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它能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bD Serotec公司精选的树突状细胞标志物抗体

 人树突状细胞标志物抗体
 产品名称
 克隆号
 产品编号
 形式
 CD1a  
 NA1/34-HLK 
 MCA80
 Pur., A488, A647, Biot., FITC, RPE
 CD1a  
 O10
 MCA1657
 Ready To Use
 CD13
 WM15
 MCA1270
 Pur., A488, A647, A700, APC, FITC, LE, RPE
 CD40
 LOB7/6  
 MCA1590
 Pur., A488, A647, Biot., FITC, LE, RPE
 CD43  
 DFT-1
 MCA555  
 Pur., A647, Az. Fr., Biot., FITC, RPE
 CD70
 Bu69
 MCA1765G
 Pur.
 CD80   
 MEM-233
 MCA2071  
 Pur., A647, Az. Fr., Biot., FITC, RPE
 CD83  
 HB15e
 MCA1582  
 Pur., A488, A647, Biot., FITC, RPE, RPE-CY5
 CD86  
 BU63
 MCA1118  
 Pur., FITC, LE, RPE, RPE-CY5
 CD91  
 A2Mr alpha-2
 MCA1965
 Pur., Az. Fr., Biot., FITC, RPE
 CD103  
 LF61  
 MCA1416
 Pur., FITC, LE, RPE, RPE-CY5
 CD107b  
 Poly  
 AHP163
  Pur.
 CD123
 6H6  
 MCA1263T
 Pur., Az. Fr.
 CD135
 BV10A4H2
 MCA1843
 Biot.
 CD141
 QBEND/40
 MCA641
 S/N
 CD184  
 Poly
 AHP443
 Pur.
 CD196
 4C6
 MCA4623GA
 Pur.
 CD205
 MG38  
 MCA2258
 Pur., FITC, LE, RPE
 CD206   
 15-2  
 MCA2155
 Pur.
 CD209
 MR-1
 MCA2318
 Pur., A488, A647, Biot., FITC, LE, RPE
 CD273  
 MIH14  
 MCA2630
 Pur., A488, A647, FITC, RPE
 CD274 
 MIH2  
 MCA2627
 Pur., A488, A647, FITC, RPE
 CD300a  
 MEM-260  
 MCA2704GA  
 Pur.
 CD314  
 1D11
 MCA2405
 Pur., A488, A647, FITC, LE, RPE
 Dectin-1  
 GE2  
 MCA4661  
 Pur., A488, A647, FITC, LE, RPE
 Dectin-1  
 BD6  
 MCA4662  
 Pur., A488, A647, FITC, RPE
 GITRL  
 Poly  
 AHP1865  
 Pur., Biot.
 TSLP Receptor
 Poly  
 AHP1431
 Pur.
 TSLP Receptor  
 4A11  
 MCA3918Z
 Az. Fr.
 小鼠树突状细胞标志物抗体
 CD13
 R3-63
 MCA2183
 Pur., A488, A647, Biot., FITC, LE, RPE
 CD13 
 ER-BMDM1
 MCA2395
 Pur., A488
 CD40
 3/23
 MCA1143
 Pur., A488, A647, A700, Biot., FITC, LE,RPE, RPE-
 A647
 CD43
 1B11
 MCA4702GA
 Pur.
 CD70 
 FR70
 MCA2302
 Pur., A488, A647, Biot., FITC
 CD80
 RM80
 MCA2462
 Pur., A488, A647, FITC, LE, RPE
 CD83
 3D11
 MCA2747
 Pur., A488, A647, FITC, RPE
 CD86
 RMMP-2
 MCA1587
 Pur., FITC
 CD86
 PO3
 MCA2463 
 Pur., A488, A647, FITC, LE, RPE
 CD103
 2E7
 MCA4705GA
 Pur.
 CD107b 
 M3/84
 MCA2293
 Pur., A488, A647, Biot., FITC, RPE
 CD123
  5B11
 MCA2353
 Pur., A488, A647
 CD184
 Poly
 AAM67
 Pur.
 CD197
 4B12
 MCA2367
 Pur., A488, A647, Biot., FITC, RPE
 CD205 
 NLDC-145
 MCA949
 A488, A647, A700, FITC, S/N
 CD206
 MR5D3
 MCA2235
 Pur., A488, A647, Biot., FITC, LE, RPE
 CD252
 OX-89
 MCA1881
 Pur., Az. Fr.
 CD273
 TY25
 MCA2465
 Pur., A488, A647, FITC, LE, PB, RPE
 CD274
 MIH6
 MCA2626
 Pur., A488, A647, FITC, LE
 Dectin-1
 2A11
 MCA2289
 Pur., A647, Biot., FITC, LE, RPE
 Dectin-2
 D2.11E4
 MCA2415
 Pur., A488, A647, Biot., FITC, LE, RPE
 Dendritic /
 interdigitating
 cells
 MIDC-8
 MCA948
 S/N
 GITRL
 YGL386
 MCA2417
 Pur., A647, LE
 大鼠树突状细胞标志物抗体
 CD43
 W3/13 
 MCA54
 Pur., Biot., FITC, RPE
 CD80
 3H5 
 MCA2873 
 Pur., A488, A647, FITC, LE
 CD86 
 OX-48
  MCA2121 
 Pur., Biot., FITC, RPE
 CD86 
 24F 
 MCA2874 
 Pur., A488, A647, FITC, LE, RPE
 CD163 
 ED2 
 MCA342 
 Pur., A647, Biot., FITC, LE, RPE
 CD200 
 OX-2
 MCA44 
 Pur., Az. Fr., FITC, RPE
 CD200R1 
 OX-102 
 MCA1959
 Pur., Biot., FITC, LE, RPE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的制备(二)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的制备(二)

MoDC的制备

1.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采集

1.1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自身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80-100ml;

1.2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进一步纯化单个核细胞(PBMC) 。

1.3无血清培养液洗涤2次, 获得纯度在90%以上的PBMC, 细胞数量需达到1-3×10^8。

2.(可选步骤)肿瘤抗原的制备

用于负载DC的肿瘤抗原可以是肿瘤特异性抗原肽(Tumor-Specific Ant gens, TSA)或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s, TAA) , 也可以是肿瘤全细胞抗原。

用TSA或TAA负载的DC具有很好的靶向性, 但该方法具有已确定的肿瘤特异性抗原或抗原肽种类少和单一抗原的免疫攻击经常无法杀伤肿瘤细胞等缺陷。而用肿瘤全细胞抗原负载DC可克服这些缺陷, 因为此时无需知道哪些抗原是肿瘤细胞的TSA或TAA, 而且全抗原中的多种不同肿瘤抗原冲击DC可诱导产生针对不同抗原决定簇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 克隆, 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有效杀伤。

肿瘤细胞全抗原负载DC的方法很多,包括用肿瘤细胞裂解液负载DC、用凋亡肿瘤细胞负载DC、用坏死或死亡的肿瘤细胞负载DC,用肿瘤活细胞负载DC,和将肿瘤细胞与DC融合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用肿瘤细胞裂解液负载DC,因该方法简单、快速、有效。

反复冻融是获得肿瘤细胞裂解液的常见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2.1手术切除肿瘤标本,无菌条件下,将坏死组织和癌旁非肿瘤组织去除干净;

2.2无菌生理盐水洗3次;

2.3用无菌的组织剪将肿瘤组织剪碎, 加入RPMI 1640培养基, 充分研磨;

2.4200目无菌网过滤后收集单细胞悬液;

2.5用RPMI 1640培养基重悬细胞至1-2×10/ml, 装入5ml无菌冻存管中;

2.6将冻存管浸入液氮中速冻, 10min后取出, 再迅速放入37℃水浴中解冻10min。反复3-5次

注:也可以-80C/37C反复冻融3-5次。

2.7将肿瘤裂解物加入离心管中, 3000rpm, 离心10min;

2.8收集上清,0.22um滤膜过滤除菌,留样检测蛋白含量及细菌、真菌和支原体;

2.9-80℃保存备用。

3.DC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3.1步骤1中获得的PBMC用无血清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至2×10°/ml, 置于培养瓶内;

3.237℃,5%CO培养箱中孵育2h,以使单核细胞贴壁;

3.3洗去悬浮细胞, 在贴壁细胞中加入含重组人GM-CSF(500-1, 000U/ml) 和重组人IL-4(500U/ml)的无血清培养液,37℃,5%CO2培养箱中培养,诱导单核细胞向DC细胞分化;

3.4每2-3d半量换液一次,并补足细胞因子;

3.5(可选步骤)在培养的第5d,加入步骤2中获得的肿瘤抗原50ug/ml,对DC进行抗原负载;

注:若不对DC进行抗原负载,该步省略。

3.6在培养的第6d, 加入重组人TNF-α(10ng/ml) , IL-1β(10ng/ml) , IL-6(1000U/ml) 和PGE 2(1ug/ml) , 诱导DC细胞成熟;

3.7在培养的第7d或第8d,收获DC细胞,其数量应达到1×10°个以上;

3.8DC的质检:

3.8.1活细胞比例:台盼蓝染色验证活细胞应在90%以上;

3.8.2形态学观察:>90%细胞半悬浮,细胞有多个树突样突起;

3.8.3细胞表型分析(见下图) :流式细胞术检测DC细胞表面CD 14、HLA-DR、

CD40、CD80、CD83和CD86等分子的表达,成熟的DC不表达CD14,

而高表达其他分子。CD83是成熟DC的特异性标志,在单核细胞和不成熟

DC表面不表达或低表达;

3.8.4无菌检测:收获细胞前取少量培养物进行细菌、真菌培养,并检测支原体、

衣原体,均应为阴性;

3.8.5内毒素检测:回输前,用萱试剂检测内毒素含量,标准:内毒素<0.5EU/ml。

DC培养试剂推荐

生厂商 产品名称 产品货号 产品规格 使用浓度
PeproTech 重组人GM-CSF(Animal Free) AF-300-03 5μg/20μg/50μg/100μg/250μg/500μg/1mg 50-100ng/ml
PeproTech 重组人IL-4 (nimal Free) AF-200-04 5μg/20μg/50μg/100μg/250μg/500μg/1mg 100ng/ml
PeproTech 重组人TNF-α   (nimal Free) AF-300-01A 10μg/50μg/100μg/250μg/500μg/1mg 10ng/ml
PeproTech 重组人IL-1β   (nimal Free) AF-200-01B 2μg/10μg/50μg/100μg/250μg/500μg/1mg 10ng/ml
PeproTech 重组人IL-6 (nimal Free) AF-200-06 5μg/20μg/50μg/100μg/250μg/500μg/1mg 100ng/ml

PeproTech

(BioGems)

PGE2(前列腺素 E2) 3632464 10mg/50mg 1ng/ml

注:Animal Free意为无动物成分。无动物成分的重组细胞因子在生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动物源性物质, 尤其是牛的病原体和蛋白的混入,使得最终获得的重组人蛋白中不含任何动物成分。这样可避免动物病原体(如疯牛病,克雅氏病等)的污染及外源蛋白引起的机体异种排斥和过敏反应,因此细胞治疗的体外细胞培养过程中最好使用无动物成分的重组细胞因子。

DC鉴定试剂推荐

生产商 产品名称 产品编号 克隆号 荧光标记 规格

PeproTech

(BioGems)

抗人CD14荧光标记抗体 06211 61D3 FITC/PE/APC/Per CP-Cy 5.5 25tests/100test
抗人CD40荧光标记抗体 02511 5C3 FITC/APC 25tests/100test
抗人CD80荧光标记抗体 02911 2D10.4 FITC/PE 25tests/100test
抗人CD83荧光标记抗体 05911 HB15e FITC/PE 25tests/100test
抗人CD86荧光标记抗体 08911 IT2.2 PE 25tests/100test
抗人HLA-DR荧光标记抗体 74111 LN3 FITC/PE/APC/Per CP-Cy 5.5 25tests/100test

注:用于DC鉴定的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在流式图上均呈现单个峰,且多数情况下不能与阴性峰完全区分开来。为避免多色分析时补偿调节不好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建议最好用单标,最多用双标来做DC表面标志的分析,而且必须使用同型对照,而非空白细胞对照来排除背景染色。

参考文献:

[1] Steinman RM, Cohn ZA.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ell type in 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s of mice.I.Morphology, quantita-tion, tissue distribution.J.Exp.Med.1973; 137(5) :1142-62.

[2] Bender A, Sap pM, et.al.Improved methods for the gener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from non proliferating progenitors in human blood.J Immunol Methods.1996; 196(2) :121-35.

[3] Roman iN, Reider D, et.al.Generation of mature dendritic cells from human blood.An improved method with special regard to clinical applicability.J Immunol Methods.1996; 196(2) :137-51.

[4] Jon u leitH, Ki ihn U, etal.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prostaglandins induce maturation of potent immunostimulatory dendritic cells under fetal calf serum-free conditions.Eur J Immunol.1997; 27(12) :3135-42.

[5] Datta J, Terhune JH, etal.Optimizing dendritic cell-based approache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Yale J Biol Med.2014;87(4):491-518.

[6] deJong EC,Vieira PL, etal.Microbial compounds selectively induce Th 1 cell-promoting orTh 2 cell-promoting dendritic cells invitro with diverse th cell-polarizing signals.J Immunol.2002Feb 15; 168(4) :1704-9.

[7] 张志伟, 宋鑫。DC-CIK细胞临床制备规范化研究。中国肿瘤, 2011; 20(2) :85-88。

更多详细信息或相关产品,请联系Peproteh中国代理–上海金畔生物

树突状细胞研究相关蛋白

树突状细胞研究相关蛋白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s)为高效的抗原递呈细胞,能够激活T细胞和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时,外周血中仅存有极少量的DCs。在特定细胞因子存在下,通过体外培养外周血、脐带血、骨髓或单个核细胞来源的前体细胞可获得大量的DCs。
 
PeproTech提供多种产品用于DCs及其前体细胞的维持和分化培养。

 

 

 人树突状细胞研究相关蛋白
 sCD40-Ligand/TRAP
 Flt3-Ligand
 G-CSF
 GM-CSF
 IL-1a
 IL-1b
 IL-3
 IL-4
 IL-6
 IL-7
 IL-12
 IL-13
 IL-15
 HGF
 IFN-g.
 M-CSF
 sRANK-Ligand
 TNF-a

 

 小鼠树突状细胞研究相关蛋白
 Flt3-Ligand
 G-CSF
 GM-CSF
 IFN-g
 IL-1b
 IL-2
 IL-3
 IL-4
 IL-6
 IL-7
 IL-12
 IL-13
 IL-15
 M-CSF
 sRANK-Ligand
 SCF
 TNF-a

 

 大鼠树突状细胞研究相关蛋白
 GM-CSF
 IFN-g
 IL-1b
 IL-2
 IL-3b
 IL-4
 IL-6
 IL-7
 IL-13
 IL-13 (113 a.a.)
 IL-15
 M-CSF
 sRANK-Ligand
 SCF
 TNF-a
更多DC研究相关产品信息请咨询上海金畔生物,

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的培养

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的培养

DC 是“Dendritic Cells”的缩写,中文全称为“树突状细胞”,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DC 是由2011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加拿大籍科学家Ralph M. Steinman 于1973 年发现的,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已证实,DC 是唯一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 细胞(Naïve T cells)增殖的APC,而其它种类的APC(如单核巨噬细胞,B 细胞等)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的T 细胞,因此DC 是机体适应性T 细胞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肿瘤免疫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虽然DC 存在于体内多种组织中,但含量很少,无法满足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的需要,所以人们尝试多种方法来体外培养和扩增DC。对于人,最常用的方法是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导DC 的产生。而对于小鼠,最常见的方法是从骨髓细胞诱导产生DC,即髓来源的DC(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


【步骤简图】


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的培养



本文主要介绍:

【经典的BMDC 培养法】-Inaba 法(改良) 
【BMDC大量制备法】-Son 法
【BMDC 大量制备法】-Lutz 法
【注意事项】


【经典的BMDC 培养法】-Inaba 法(改良) 

背景:


1. Inaba 法获得的BMDC 数目为5-7 x 106 个/小鼠;
2. Inaba 原法操作比较复杂,需要将骨髓中的淋巴细胞等用抗体+补体法预先去除,后来的改良法均省却了这个步骤,其实Inaba 后来自己也说这个步骤虽然可提高BMDC 的纯度,但不会对BMDC 的生成产生影响,可做可不做[10];

3. Inaba 原法仅用GM-CSF 来诱导BMDC 的产生,虽然得到的BMDC 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有较强的刺激能力,但DC 的成熟度不及GM+IL-4 的联合诱导,所以后来的改良法中多用GM+IL-4 联合诱导。


培养步骤:

1. 小鼠骨髓细胞的获得
1.1 小鼠(6 – 10 周龄)颈椎脱臼法处死,手术取出所有股骨(femurs)和胫骨(tibias),并剪刀和镊子将骨周围的肌肉组织尽量去除干净;
注:不要损伤到骨。
1.2 将骨移至超净台内,并用盛有70%酒精的无菌培养皿浸泡2-5min,以消毒灭菌,然后用无菌的PBS 洗2 次;
1.3 将骨移入另一个盛有PBS 的新培养皿中,用剪刀剪去骨两端,再用注射器抽取PBS,针头分别从骨两端插入骨髓腔,反复冲洗出骨髓至培养皿中,直至
骨完全变白;
1.4 收集骨髓悬液,用200 目尼龙网滤去小碎片和肌肉组织;
1.5 滤过液1200 rpm 离心5min,弃上清;
1.6 加入2 ml 氯化铵红细胞裂解液(1x),重悬细胞,室温孵育3-5min,最长10min;


氯化铵红细胞裂解液的配制:
1. 先配制10x的贮存液,配法如下:
称取82.9g NH4Cl,10.0gKHCO3和0.37g Na2EDTA,溶于1L的蒸馏水中,0.22μm滤膜过滤除菌,4oC储存6个月;
注:可根据需要配制适量的10x贮存液,其中各组分需成比例增减。
2. 临用前,将10x贮存液用无菌蒸馏水1 : 9稀释成1x工作液即可。 注:因氯化铵红细胞裂解液对骨髓细胞有一定的伤害作用,所以要尽量缩短溶血时间。
1.7 加入10 ml PBS 中和裂解液的作用,然后1200 rpm 离心5min,弃上清;
1.8 PBS 洗1 次,然后用含10% FBS 的RPMI 1640 培养液重悬细胞,至此已获得小鼠骨髓细胞。
2. BMDC 的诱导分化

2.1 步骤1 中获得的小鼠骨髓细胞计数后用含10% FBS 的RPMI 1640 完全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为0.5-1 x 106/ml;
2.2 铺至24 孔培养板内,每孔1ml 细胞,同时加入重组小鼠GM-CSF (20ng/ml)和IL-4 (10ng/ml),37℃,5% CO2 培养箱培养,此为培养的第0 天;
注:1) 一般一只小鼠大约可收获4-5 x 107个骨髓细胞,所以可以铺至少40-50个24 孔板板孔。
        2) GM-CSF 和IL-4 的使用浓度区间分别为20-50ng/ml 和10-40ng/ml。
2.3 每2 天轻轻摇晃培养板,然后3/4 体积更换新鲜培养液,并补足细胞因子。
2.4 在第5 天和第8 天之间,轻柔吹打培养液,收集悬浮细胞及巯松贴壁生长的细胞;
2.5 1200 rpm 离心5min,弃上清;
2.6 用含10% FBS 的RPMI 1640 完全培养液重悬细胞并计数,然后调整细胞浓度至1 x 106/ml,并加入重组小鼠GM-CSF (20 ng/ml)和IL-4 (10ng/ml);
2.7 细胞铺板至100 mm 培养皿(每皿最多10ml)或6 孔培养板(2m/孔)。
2.8 37℃,5% CO2 培养箱继续培养1-2 天;
2.9 收集悬浮细胞,即为较成熟的BMDC。

3. BMDC 的完全成熟
注:步骤2 中获得的BMDC 并非完全成熟的DC,若想得到完成成熟的DC,还需LPS,CD40L 或TNF-a 等的诱导。
3.1 步骤2.4 或2.9 中获得的BMDC 以1200rpm 离心5min,弃上清;
3.2 用含重组小鼠GM-CSF (20 ng/ml)和IL-4 (10ng/ml)的RPMI 完全培养液重悬沉淀,计数后调整细胞浓度为1 x 106/ml;
3.3 加入24 孔培养板中,并加入成熟诱导剂,如TNF-α (250U/ml),LPS (1μg/ml)、或CD40L(1μg/ml)等;
3.4 37℃,5% CO2 培养箱培养2 天;
3.5 收集悬浮细胞及疏松贴壁生长的细胞即为成熟树突状细胞。


【BMDC 大量制备法】-Son 法

背景:


1. 该法可在7 天内获得30-40 x 106 个DC/小鼠,是Inaba 经典方法的7-10 倍。DC经14.5%甲泛葡胺(Metrizamide)梯度离心后,纯度(即CD11c+/I-Ab+细胞)可达85-95%。
2. 该法获得的DC 的内吞能力弱于Inaba 经典方法,但分泌的IL-12p70 量相似;
3. 该法获得的DC 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比Inaba 经典方法呈现更强的刺激能力;
4. 该法获得的DC 能引起更强的特异性T 细胞反应;
5. 以上结果提示,该法比经典方法能获得更多、更成熟的BMDC。


培养步骤:


1. 小鼠骨髓细胞的获得
见Inaba 法(改良)中的相应步骤。


2. BMDC 的大量制备
2.1 步骤1 中获得的小鼠骨髓细胞计数后用含10% FBS 的RPMI 1640 完全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为2 x 105/ml;
2.2 铺至6 孔培养板内,每孔5ml 细胞,同时加入重组小鼠GM-CSF (1000U/ml)和IL-4 (1000U/ml),37℃,5% CO2 培养箱培养;
2.3 在培养的第4 天,向培养体系中补充重组小鼠GM-CSF (1000U/ml)和IL-4(1000U/ml);
2.4 培养的第7 天收集DC,用2-4ml RPMI 1640 完全培养液重悬,加至等体积的14.5%(w/v) 甲泛葡胺上,1200 x g 室温离心20min;
注:此时的DC 为不完全成熟的BMDC,要想进一步成熟,请跳至步骤3。
2.5 收集中间层,并用RPMI 1640 完全培养液洗3 次备用。
3. BMDC 的完全成熟
3.1 步骤 2.4 中收集的BMDC,重新铺板,并向培养体系中加入重组小鼠GM-CSF(1000U/ml)和IL-4 (1000U/ml),以及LPS (1-10μg/ml)
3.2 37℃,5% CO2 培养箱培养2 天,获得成熟的BMDC。

【BMDC 大量制备法】-Lutz 法

背景:


1. Lutz 法与Son 法相似,均可大量制备BMDC,但与Son 法相比,Lutz 法更为广泛地被采用。
2. 该法可获得更多的BMDC,达1-3 x 108 个/小鼠,而且纯度可达90-95%;
3. 该法比Son 法使用的细胞因子浓度低得多,仅为200U/ml,而且培养的第8 天到第10 天降为30-100U/ml,这样可以大幅节约试剂成本;
4. 该法与Inaba 经典方法和Son 法的最大不同是使用细菌培养皿(Petri dish)而非细胞培养板来培养骨髓细胞。Inaba 的解释是细菌培养皿不容易使骨髓中的巨噬细胞贴壁,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的发育,进而避免巨噬细胞对DC 成熟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该法能够以较低铺板密度获得大量BMDC 的主要原因。
5. 但该法的培养时间较长,需要10-12 天,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更多的BMDC,另一方面,大多数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很难存活这么长时间,因此可提高最终获得的BMDC 的纯度;
6. 该法仅用GM-CSF 进行诱导培养,得到的BMDC 中未成熟和成熟DC 均有,若要进一步提高成熟度,需用LPS 或TNF-α再诱导1-2 天,其中成熟DC 细胞的含量将达到50-70%。

培养步骤:


1. 小鼠骨髓细胞的获得
见Inaba 法(改良)中的相应步骤,注意省去溶血步骤。


2. BMDC 的大量制备
2.1 步骤1 中获得的小鼠骨髓细胞计数后用含10% FBS 的RPMI 1640 完全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为2 x 105/ml;
2.2 铺至100mm 细菌培养皿(Petri Dish)中,每皿10ml 细胞,同时加入重组小鼠GM-CSF (200U/ml,对于PeproTech 的GM-CSF,相当于20ng/ml),37℃,5%CO2 培养箱培养;
注:此处使用的是细菌培养皿,而非细胞培养板。
2.3 第3 天时,向培养皿中再加入10ml 含20ng/ml 重组小鼠GM-CSF 的完全培养液;
2.4 第6 天和第8 天分别半量换液,即收集旧培养液,离心后用含20ng/ml 重组小鼠GM-CSF 的完全培养液重悬细胞沉淀,然后再将细胞悬液放回原皿;
2.5 第10 天时可收集细胞,即为BMDC。


3. BMDC 的完全成熟
3.1 培养第10 天的DC 用移液器轻轻吹打收集悬浮细胞,300 x g 室温离心5min;

3.2 弃上清,用10ml RPMI 1640 完全培养液重悬细胞沉淀,然后铺于100 mm 细胞培养板;

3.3 加入重组小鼠GM-CSF(100U/ml , 相当于PeproTech 的10ng/ml) 和TNF-α (500U/ml),或重组小鼠GM-CSF(100U/ml,相当于PeproTech 的10ng/ml)和LPS (1μg/ml);
3.4 37℃,5% CO2 培养箱继续培养1-2 天。


【BMDC 的鉴定】


1. 形态学观察:BMDC 多数呈集落生长,细胞有多个树突样突起,成熟的BMDC 更加明显;
2. 细胞表型分析:流式细胞术检测DC 细胞表面CD11c,CD40,CD80,CD86,MHCII 类分子(I-A/I-E)等的表达,BMDC 高表达这些分子,完全成熟的BMDC 中这些分子的表达会进一步提高。
3.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BMDC 具有较强的刺激能力,且成熟度越高,刺激能力越强。

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的培养


【注意事项】


1. 小鼠品系和性别:
多数研究表明,所使用的小鼠品系与获得BMDC 的数量和成熟度关系不大,但也有研究表明C57BL/6 小鼠可能更好。
Lutz 表示从C57BL/10,DBA/2,C3H/J 和129 等小鼠品系均可获得足够数量和纯度的BMDC,但Lutz 在其实验中更倾向于使用C57BL/6,ICR 和BALB/c 小鼠,且发现C57BL/6 小鼠的BMDC 产量最高,而且ICR 小鼠和C57BL/6 小鼠的BMDC 对LPS的成熟诱导敏感度高于BALB/c 小鼠。
关于小鼠的性别,Inaba 认为雄性小鼠更好些,因为他们的骨骼更大,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前体细胞,但多数学者更倾向于使用雌性小鼠。因此,目前培养BMDC 用的比较多的小鼠是雌性或雄性C57BL/6 小鼠。


2. 单独使用GM-CSF 还是联合使用IL-4?
Inaba 经典法和Lutz 大量制备法中均仅用GM-CSF 即可诱导出相当数量的BMDC,而且也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表现出较强的刺激作用,但其实这些BMDC 的成熟度并不足够高。
研究显示,GM-CSF+IL-4 联合诱导比GM-CSF 单独诱导产生的BMDC 表达更高的MHC II 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80 和CD86 等,提示前者具有更强的抗原递呈能力,而且前者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表现出更有效的刺激能力。在动物实验中也发现,GM-CSF+IL-4 联合诱导的BMDC 可产生保护性抗肿瘤免疫反应,而GM-CSF 单独诱导的BMDC 的保护性较弱,这些都说明GM-CSF+IL-4 联合诱导的BMDC 的成熟度高于GM-CSF 单独诱导的BMDC。
德国明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unster)的Labeur 研究也表明,单独用GM-CSF 诱导的BMDC 为未成熟DC,GM-CSF 和IL-4 联合诱导产生的BMDC 的成熟度居中,添加CD40L 或LPS 可进一步诱导BMDC 完全成熟。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获得功能更好的BMDC,最好用GM-CSF 和IL-4 联合诱导骨髓细胞。而且,如果能在Inaba 经典法和Lutz 大量制备法中添加IL-4,应该会获得更加成熟、有效的BMDC。

3. 成熟诱导剂的选择

LPS,CD40L 和TNF-α无论对人DC 还是小鼠DC 均是常用、有效的成熟诱导剂,那么应该选择哪个呢?
TNF-a 诱导DC 的成熟能力在三者中最弱[7,8]。LPS 和CD40L 均是DC 体外完全成熟的强诱导剂,两者诱导DC 的成熟度相似,但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谱有差异。CD40L诱导成熟的BMDC 在体内显示出最强的免疫调节能力,包括保护性和治疗性肿瘤免疫反应的产生。
用LPS 刺激DC 完全成熟所用的浓度一般为1-10μg/ml,但其实0.1 μg/ml 已经有非常强的作用,但保险起见,一般选用1μg/ml。
对于CD40L 需要注意的是,CD40L 分子属于TNF 配体家族,该家族的特点是在形成三聚体后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最好能用重组的CD40L 三聚体蛋白来刺激DC,这样会有很好的效果。如果用CD40L 单体来刺激DC,多数情况下成熟度并不是很高。

4. 培养方法的选择


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的培养

【BMDC 相关试剂推荐】



注:用于DC 鉴定的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在流式图上均呈现单个峰,且多数情况下不能与阴性峰完全区分开来。为避免多色分析时补偿调节不好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建议最好用单标,最多用双标来做DC 表面标志的分析,而且必须使用同型对照,而非空白细胞对照来排除背景染色。

产品选择请询peprotech代理商-上海金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金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